随着中印边境争端的升温,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日益炽热,“反华”意识再次被点燃。
前几日印度民间就开始掀起“抵制中国产品”的浪潮,而后中印贸易圈又开始流传一条消息:
“印度金奈港暂停对所有来自中国货物的清关工作,将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100%实施检查。这一政策还可能遍及整个印度港口和口岸。”
金奈港是印度进口电讯零部件和设备的重要港口,很多中国公司货物进口都是从该港口进行清关再进入印度市场。
看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消息主要源自6月23日印度金奈港口报关代理人协会(CCBA)内部对所有代理人成员发布的一份内部清关延迟通知。而在次日,CCBA又发出一则通讯,宣称:
“除个别货物因情报需要遭到核查,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已被放行。所有在6月24日之前抵达的货物,已经被重新分配到了不同的海关检查群,货物会在完成系统规定的检查后放行。而6月24日之后抵达的货物,按照对应的系统指示清关,不会有其他问题。”
CCBA6月24日发布的通讯
值本文撰写之际,印度官方暂未发布政府通知,但据路透社援引政府和行业人士消息,印度主要港口的海关官员已经扣留了来自中国的集装箱,要求提供额外的清关材料。
印度突玩“阴招”,令外界担忧,但这一招放在如今氛围中……高明么?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印度政府采取的措施非常不专业。
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奇怪。印度欲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在进口环节采取限制措施并不奇怪,奇怪的是,采取的措施非常不专业,完全不像一个正常的政府行为。
第一个疑点是对所有进口的中国货物进行无差别限制。
要知道进口货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种类的货物用途和影响完全不同:有的是电视、冰箱、汽车等终端消费品,限制此类产品只会影响终端消费购买;有的是生产环节必需的原材料,如手机配件、药品原材料,一旦限制此类产品,可能导致印度本土工厂的产线停工。
政府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必须考虑社会影响,无差别限制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必将让印度本就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形势进一步雪上加霜。
所以正常来说,一个国家不会无差别限制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有产品的进口,而是精确地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口,方法也不是一刀切式的完全停止,而是采取提高检验标准、加大查验比例、提高关税等多种形式。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这方面就做了次示范——为了反对法国征收数字税,威胁要提高法国红酒这种终端消费品的关税。
二是对来自中国的货物100%实施检查。
坦白直说,这个决定基本上没有可操作性。海关如果要检查,肯定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中国海关认为印度的猪产品有问题、有人举报某票货物夹带瞒报,或者货物申报价值过低有逃税的嫌疑,等等。
中国海关总署的公告明确指出限制的是猪、野猪及其产品
海关的具体做法,一般是在海关系统内对指定品类的产品编码或者关键字进行检索,把所有包含这些品类的货物挑出来,海关官员再去对挑出来的少数货物进行重点检查,这样就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保证查验质量。
中国某港口海关查验流程
但这次事件明显是由于印度在边境冲突中吃亏导致的,印度的海关检查为此缺乏明确的目的——你到底要检查什么呢?
有些媒体报道说印度金奈港给出的理由是防止新冠病毒的传入。先不说这个理由有多荒唐,如果按这个理由检查,那我只能恭喜印度海关有事情做了。
印度海关的工作人员数量是有限的,进行查验的海关官员人数也是能数得清的,突然要查验所有中国来的集装箱,那么印度海关有没有这么多人手去完成这项工作?而且检查病毒是要取样送到实验室进行化验的,堪称最复杂的查验之一,印度连自己本国人员的病毒检测都做不过来,哪里还有多余能力去应付突然增加的这么大数量的货物病毒检测?
何况中国目前是最大的防疫物资出口国,运到印度的货物中包含很多防疫物资,我建议印度也好好检查一下,尤其是重点检查一下病毒检测试剂里面是否也含有病毒。
再以印度金奈港为例,谈谈印度港口停止清关工作会造成哪些损失。
首当其冲的是货物。
有些是鲜活易腐货物,比如食品;有些货物受高温影响会影响使用效果,比如一些药品原料、试剂及灵敏度高的电子元件。现在是北半球的夏季,金奈的温度经常高达30摄氏度以上,加上港口临海,高温高湿的环境很容易造成货物变质无法使用。
其次是货物交期延迟造成的损失。比如造成生产线停工,商家承诺交付的产品无法按时交付的信誉损失,现在还要加上防疫物资无法及时发放,病毒感染概率提高的风险。
再次就是一些港口的堆存费、滞箱费,船舶无法卸货导致停泊在码头的拥堵费等。
比如ONE船公司在金奈港口的免费堆存期是5天,即船舶到港后开始起算,5天内是免费的。从第6天开始计算滞箱费,一个20尺集装箱,超期1-7天(也就是到港后6-13天)每天需要支付给船公司35美元;超期8-14天,每天需要支付给船公司55美元;超期15天以后,每天需要支付给船公司85美元。
ONE船公司在印度金奈港口的堆存费标准(图/ONE船公司官网)
以上这些损失都是相关方需要承担的主要损失。
最后说说印度的措施会对中国企业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中国企业出口到印度的产品会不会面临财货两空的局面。
这个首先要看收发货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
例如发货人是小米中国零件厂,收货人是小米印度组装厂,是同一个集团的不同分公司,那么他们之间的货款是否支付、支付多少、什么时候支付、如何支付,都要按照小米总公司的指令去执行。
再或者中国的发货人和印度的收货人属于跨国公司之间全球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如发货人是富士康中国工厂,收货人是苹果印度组装厂,富士康跟苹果的合作是有全球战略协议保障的。
这两种情况下,无论印度港口出什么问题,都不会影响货款支付。
其次要看双方国际贸易条款,涉及贸易方式、结算方法、运输条款等各个方面。
简单地说,看货款支付节点——货款是在货物生产前、装运前、上船后、到港后还是收货人收到货物后才支付。如果货款在中国启运前已经全部支付完成了,那么短期受直接损失的就只有印度买方收货人;如果货款是收货人收到货物以后支付,那就很容易导致贸易纠纷进而导致中国企业的损失。
由于印度买家的信誉总体较差,所以海运中的大多数国际贸易交易是采用信用证付款交单的方式——货物装船以后,运输企业签发提单给发货人,收货人和发货人通过银行完成货款和提单的交接。换而言之,货物在运输途中,中国发货人就已经收到货款了。空运中,只要货物起飞,货权就转移给收货人,所以货款一般是货物启运前支付。
采用什么交易方式是出口企业风险控制的一部分,这次有损失的中国企业要考虑一下对印度采购商的风险评估。
总而言之,这次事件更像印度地方政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做出的不理智行为,损人更损己,完全不利于印度自身。
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印度的惯有操作,印度还能怎么改呢?